当前位置:

【科普中医药】8月中医药知识科普:防暑祛湿 平稳衔接夏秋

来源:江华融媒体中心 编辑:刘翥 2025-08-26 11:27:18
江华融媒
—分享—


8 月处于 “夏秋过渡” 关键期,前期受 “秋老虎” 影响暑热肆虐,后期随处暑节气到来渐生凉意,但整体仍以 “湿热交织” 为核心气候特征。中医认为,8 月人体易被 “暑邪”“湿邪” 侵袭,同时需顺应立秋后 “阳气渐收” 的规律,养生重点在于 “清热不寒凉、祛湿不伤脾、顺秋早收敛”,以下从核心问题、养生方法、病症应对三方面详细说明。

一、8 月最需警惕:“暑湿” 与 “暑热”,先辨清再应对

8 月常见的不适多与 “暑” 相关,但因湿度差异分为 “暑湿”“暑热” 两类,症状不同、应对方法也不同,盲目处理易加重不适:

wechat_2025-09-08_112713_741.png

针对性中医药应对方案

1.暑湿:祛湿健脾为主

食疗方:藿香佩兰茶(藿香 10g、佩兰 10g、炒薏米 15g,加水煮 15 分钟),可缓解头昏、腹胀,适合空调房办公或雨后闷热天饮用;

中成药:若出现恶心、腹泻(大便黏),可在医师指导下用藿香正气水 / 胶囊(注意:藿香正气水含酒精,驾车、服药者选胶囊);

外治法:用艾草煮水擦浴(重点擦腋下、腹股沟),或艾灸 “足三里穴”(膝盖下四指处),温脾祛湿,避免湿气堆积。

2.暑热:清热生津为主

食疗方:绿豆百合汤(绿豆 30g、干百合 10g、冰糖少许,煮至绿豆开花),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避免煮太烂(绿豆煮烂易偏凉,伤脾胃);

代茶饮:用芦根 15g、麦冬 10g、菊花 5g 泡水,缓解口干、咽痛,适合正午暴晒后饮用;

应急处理:若出现轻微中暑(头晕、心慌、出冷汗),立即移至阴凉处,含服 1-2 粒 “十滴水”,并擦拭额头、颈部降温。

二、8 月养生关键:防暑祛湿 + 顺秋养收,两步走

8 月既要对抗残留暑湿,又要顺应立秋后 “阳气收敛” 的规律,需避免 “过度贪凉”“耗伤阳气”,推荐 3 个核心养生方法:

1. 饮食:清热不寒凉,祛湿护脾胃

8 月饮食核心是 “清暑祛湿、顾护脾胃”,避免两类误区:一是过度吃冰(冰西瓜、冰饮),二是盲目 “贴秋膘”(立秋后过早吃羊肉、肥肉)。

推荐食材:

冬瓜:冬瓜排骨汤(少盐),清热利水,适合湿气重、水肿者(冬瓜皮别扔,利水效果更强);

莲子:莲子百合粥(莲子去芯,避免苦),健脾养心,缓解暑热导致的心烦、失眠;

丝瓜:清炒丝瓜或丝瓜蛋汤,清热凉血,适合咽喉肿痛、皮肤长痘者;

饮食禁忌:少吃冰镇饮品、隔夜菜(暑天细菌易滋生),立秋后避免吃太多寒凉水果(如西瓜、梨),可换成苹果、葡萄(性平,不伤脾)。

2.穴位:按揉 2 个 “祛湿清热穴”,日常可操作

阴陵泉穴:位置在小腿内侧(膝盖下胫骨内侧凹陷处),每天按揉 5 分钟(顺时针),健脾祛湿,缓解腹胀、大便黏;

曲池穴:位置在肘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点),按揉 3-5 分钟,清热解表,缓解暑热导致的头痛、咽喉痛,还能改善皮肤瘙痒(暑湿易引发皮肤问题)。

3. 起居:避暑不贪凉,顺秋调作息

避暑技巧:正午(11:00-15:00)少外出,外出戴帽子、打伞,避免长时间暴晒;空调温度设为 26℃以上,避免直吹身体(尤其颈肩、腹部),每天开窗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减少室内湿气;

作息调整:立秋后阳气渐收,不宜像夏天那样熬夜(23 点后睡),建议 22:30-23:00 入睡,晨起可做 “扩胸运动”(每次 10 分钟),舒展肺气,为秋季养肺打基础;

特殊提醒:避免 “汗出当风”—— 运动后或外出出汗时,别立即吹空调、风扇,先擦干汗,待体温平稳后再降温,防止风寒夹湿入侵(易引发感冒、关节痛)。

三、8 月常见小毛病:中医药简易应对

1. 空调病(颈肩痛、鼻塞、乏力)

8 月长期待空调房,易因 “寒湿侵袭” 出现颈肩僵硬、鼻塞、四肢乏力,多为 “寒湿困表”。

应对:用生姜 3 片、红枣 3 颗、红糖少许煮水喝,驱寒暖身;颈肩痛者可贴 “麝香壮骨膏”(皮肤敏感者选无纺布款),或用热毛巾热敷颈肩(每次 15 分钟),促进气血流通。

2. 暑天腹泻(多为 “湿热腹泻” 或 “寒湿腹泻”)

8 月腹泻分两类:吃凉食多导致 “寒湿腹泻”(大便清稀、怕冷),吃变质食物导致 “湿热腹泻”(大便臭、肛门灼热)。

寒湿腹泻:炒薏米 20g、山药 15g 煮粥,温脾止泻;

湿热腹泻:用马齿苋 30g(鲜品)煮水喝,清热利湿,若腹泻次数多、伴腹痛,及时就医(避免脱水)。

3. 皮肤瘙痒、长痘

暑湿夹热易导致皮肤问题:湿气重则皮肤黏腻、长痘(多在额头、下巴),暑热重则皮肤干燥、瘙痒。

应对:用金银花 15g、薄荷 5g 煮水放温后,用毛巾蘸水擦脸(避开眼周),清热止痒;长痘者可多喝莲子心茶(莲子心 3g 泡水,味苦可加 1-2 颗枸杞),清心火、除湿热。

四、8 月养生误区提醒

误区 1:“越热越要喝冰水”—— 冰水会刺激脾胃血管收缩,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加重湿气,建议喝常温水或微凉的绿豆汤(放至 40℃左右);

误区 2:“立秋后立即贴秋膘”—— 8 月下旬虽立秋,但体内仍有暑湿,过早吃羊肉、牛肉等温补食物,易 “助湿生热”,导致积食、上火,建议先喝 1-2 周 “山药莲子粥” 健脾,再少量进补;

误区 3:“祛湿只靠吃薏米”—— 生薏米性寒,脾胃虚、易腹泻者吃了会加重不适,建议用 “炒薏米”(干薏米放无油锅中炒至微黄),或搭配山药、红枣,中和寒性。

8 月养生的核心是 “平衡”—— 既要清解残留暑热,又要避免寒凉伤脾;既要祛除体内湿气,又要顺应立秋后的 “收敛” 规律。只要结合气候特点调整饮食、起居,就能平稳度过夏秋过渡季,为秋季健康打下基础。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腹泻、胸闷等不适,需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治疗。

来源:江华融媒体中心

编辑:刘翥

阅读下一篇

返回江华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