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速4.5%,排全市第一,为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江华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有力举措。依托生态优势与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特色兴农、产业富农”的路子,让特色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一镇一品”:让土地长出“特色财富”
江华深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因地制宜培育“一镇一品”特色产业,界牌玉米、桥市金桔、涛圩烤烟、白芒营淮山等,让每个乡镇都有拿得出手的“农业名片”。
大圩镇的红薯不只是粮食,更是“金疙瘩”。当地农户传承古法工艺,将红薯加工成晶莹剔透的粉条,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全镇2000余亩红薯基地,带动500多户农户参与加工,年销售红薯粉400多吨,产值近800万元。如今“大圩红薯粉”成了地理标志产品,连外地客商都专门上门订购。
河路口镇则把“小菌菇”做成了“大产业”。在倒水湾食用菌示范园,230个标准化大棚里,黑皮鸡枞菌破土而出。这些菌菇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广东等地,旺季时每天能卖出四五千斤。产业覆盖7个村,8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一个大棚一年能挣两三万元,比外出打工还稳当。
模式创新:让一亩地产生“两份收益”
“一块地能种两样东西,收入还能翻番。”这是江华农民对新型种植模式的直接体现。江华勇于创新农业种植模式,积极探索双复合种植模式与林下套种模式。在涔天河镇鹧鸪坝村,全省首批“双复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项目启动,采用“籽粒玉米+鲜食玉米”“黄豆+毛豆”两季轮作,打破传统单季种植局限,亩均产值较原有模式增长超150%。
白芒营镇的油茶林里藏着“双赢”智慧。油茶挂果前有3-5年“空窗期”,在油茶林间套种大豆,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土壤,大豆当年就能产生近千元收益,填补油茶前几年无产出的空白。今年白芒营镇共发展油茶基地9个,总规模超1200亩,油茶苗与豆苗相映成趣,既种出了长远收益,也赚来了当下红利。
龙头引领: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
单个农户力量有限,龙头企业却能架起“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江华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奖补等措施,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日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外向型龙头企业,建设核心种植面积5000余亩,辐射周边种植蔬菜1万余亩。每天可向粤港澳及东南亚市场直供约700吨高品质蔬菜,日产值达1000万元,上半年出口蔬菜值达26亿元,并带动1000人以上就近就业。
帮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界牌乡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放土地租金约20万元。为当地村民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年发放工资约180万元。目前全县申报成功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1家,这些龙头企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从“卖原品”到“卖产品”“创品牌”,第一产业的成效,是特色产业发展、种植模式创新与龙头企业带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江华将继续砥砺前行,力争接下来的两个季度排名前列,让江华产业振兴的底色更鲜亮。
来源:江华融媒体中心
作者:朱昱
编辑:刘翥
本文为江华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