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驻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长山村第一书记王少清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技、智力和组织优势,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奏响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动人乐章,续写了乡村振兴的“中南故事”。
这几天,王少清积极组织、引导茶农抢抓农时,对茶园进行修剪工作,为来年茶叶丰产丰收奠定基础。这片600亩的茶园是前几任驻村工作队种下的,王少清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接过了这片茶园的管理重任。这两年正是茶叶丰产期,今年鲜茶产量达万余斤,茶产业成为村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我们也创建了自己的茶叶品牌瑶韵长山红,通过参加茶博会、送检权威部门以及申请有机认证等方式,不断提升我们品牌的影响力,我们的有机茶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好评。”中南大学驻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长山村第一书记王少清说。
盛夏时节,长山村满目葱茏。水稻随风摇曳,吊瓜藤蔓在网架上肆意舒展,构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谁能想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吊瓜地,前年还是一片闲置的猕猴桃基地。为盘活土地资源,王少清带领工作队多次外出考察取经,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发现种植吊瓜能够充分利用原有的网架和喷灌系统,极大节省种植户初期资金投入。说干就干,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吊瓜种植项目顺利落地,让这片沉寂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驻村工作队特别地支持我在这里发展,特别地帮扶我,所以让我在这里能安心地发展我的产业。今年天气也比较好,现在都满架了,结的瓜还是比较满意的。”吊瓜种植户李杰说。
王少清深知产业发展是强村富民的关键,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和工作队员坚持完善“山上茶叶、山下蔬果”的产业发展模式。水稻收成后,这里又将变成蔬菜种植基地,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市场化运营。同时,推动长山青农副产品加工厂发展壮大并建立长沙办事处。通过产业发展为村里提供15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带动村民人均月增收超1500元。2024年通过产业为村民发放务工费1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58万元,连续6年为村民分红。带领长山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多点开花,村民家门口稳定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里面的产业越来越多了,我们现在帮瓜地老板做事,厂里面有事做我们去厂里面做,田里面插田我们去田里插田,有菜捡菜,有茶叶捡茶叶,一年到尾都有事情做,我们村里面越来越棒了。”大圩镇长山村村民祝金花说。
依托中南大学这一坚实后盾,王少清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民生工程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他牵头完成村内主干道提质改造,新建600余米灌溉水渠,切实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组织13支社会实践团队198名学生赴长山村开展支教实践活动,资助40余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协调13批次110余人次医疗专家进村入户开展义诊,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村民家门口。同时,他还积极探索数智赋能乡村治理新模式,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在王少清和驻村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下,长山村发展日新月异。2024年,长山村成功获评湖南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2025年,王少清个人凭借突出贡献,荣获湖南省担当作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这些荣誉背后,是无数日夜的辛勤付出,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坚实足迹。
“在王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驻村工作队在平常的工作中总是把村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我们所有的老百姓都非常感谢他们。”大圩镇长山村支书吴观晶说。
“这份荣誉是对我们驻村工作的最高褒奖,更是中南大学十余年如一日扎根江华、倾情帮扶的有力见证,这份荣誉属于学校帮扶战线的每一位同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也将站好最后一班岗,认真地梳理总结,全力巩固和拓展现有的帮扶成果,为长山村实现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振兴继续贡献中南力量。”中南大学驻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长山村第一书记王少清说。
来源:江华融媒体中心
作者:蓝玉春 黄春华
编辑:刘翥
本文为江华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