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南方地区晚稻移栽的关键时间,在码市镇邬陂村、厚塘村的千亩有机稻基地,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秧苗在空中划出的绿色弧线,白鹭低空盘旋,人与自然合奏出一支“生态序曲”。
艳阳高照,热浪滚滚。十余名工人挽裤下田,一列排开,齐膝水面映出晃动身影,动作整齐划一,手起秧落,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人工抛秧,这个看似原始的技法,恰是基地守护土壤的“秘诀”,减少机械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确保每一株秧苗都能获得最佳的生长空间。
田埂另一侧,村民吴唐凤正弯腰补秧。白鹭的“来访”,留下几行细碎的脚印,也踩歪了一些秧苗。
“我在这里补秧,那个田插好的那个鸟崽又去踩,踩了不是又重新补下,有些好稀,产量都不够。”村民吴唐凤说。
白鹭“添乱”的背后,是严苛的有机标准。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严格遵循绿色、有机标准,杜绝高毒农药,为白鹭等益鸟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形成了良性的田间生态小环境。
“我们这个就是有机稻,根据国家标准有机种植,田埂我们是用割草机来割的,扯草是用人工扯草的,也不能使用除草剂,肥料是有机肥,福寿螺我们是用茶枯杀的。”瑶珍码市基地负责人莫美香说。
正是这份对标准的严格执行,确保了每一粒米的生态品质。三个月后,这片绿色画卷将化作沉甸甸的稻穗,“瑶珍”有机米也将沿着全国26省、230余城的销售网络,把湘南的生态清香送进千家万户。
来源:江华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春华 李贻威(见习) 通讯员 李丽
编辑:刘翥
本文为江华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