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华:“接地气”“冒热气”“暖民心”,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群众心坎里

来源:江华融媒体中心 作者:雷志刚 杨霞 编辑:刘翥 2023-02-21 12:05:28
江华融媒
—分享—

微信图片_20221024171546.jpg

微信截图_20230221105300.png

“要着力增强宣讲的说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性,紧密联系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对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干”做出了重要部署。作为基层宣讲工作者,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关键在于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让党的声音能够声声入耳、“声”入人心。

微信截图_20230221105250.png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者首先要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到既知其言又知其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要深入理解内涵,精准把握外延,做到完整、准确、全面,更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要把理论变成“方言”“土话”,用“小变化”展示“大发展”,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用“小互动”传播“大道理”,把理论变成群众爱听的“实在话”,让广大人民群众晓其义、知其理,更要动于情、践于行,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讲出“烟火味道”,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提高群众思想觉悟,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夯实思想根基,最大的难度在基层在农村。要想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关键在讲出“烟火味道”。要用拉家常的方式多讲群众听得懂的感人故事、身边故事,少一些“官腔”“套话”,多一些“方言”“土话”,学会入乡随俗,体验乡土气息,感受烟火味道,用真实准确、通俗明了、生动形象、朴实无华来增强说服力、亲和力,用好懂、好记、好用道出百姓心声,推出更多群众听了还想听的“百姓话题”,在深入浅出、贴近实际中把“理论套餐”变为“农家小炒”,确保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用得好,让党的二十大精神从“高大上”变得“接地气”。

讲出“田园味道”,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冒热气”。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一味地说教灌输大道理,难免让人民群众听不懂、记不牢,更别提口口相传。要想引发共鸣、凝聚人心,关键在讲出“田园味道”。这就要求找准群众的现实需求,从田园到餐桌,从牛栏到猪圈,从群众关心的事情讲起,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讲起,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事例讲起,让基层群众受启发、有收获。要采用喜闻乐见、鲜活有趣的宣讲方式,走近群众,贴近生活,用快板、演讲、唱歌、舞蹈等人民群众喜好的方式,坚持“配餐”与“点菜”相结合,将理论编成相声、小品、情景剧、花灯迷等有趣宣讲形式,增强学习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实现情感共鸣,在掌声雷动中增强理论认同,使宣讲有声有色、不拘一格,真正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瑶都大地“冒热气”。

讲出“温情味道”,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暖民心”。理论宣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为此,宣讲人员不仅要苦练“内功”,更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要带上电筒、胶鞋、雨伞,捞脚扎裤,脱鞋下田,深入田间地头、乡村院落,通过板凳会、屋场会、田埂会、火塘会等形式,近距离、面对面、心贴心深度覆盖,让宣讲足迹遍布千山万水、千村万户。宣讲内容特别要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民生内容,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本质要求讲清楚,把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讲到位,把如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讲透彻,让宣讲内容更有深度、更有温度、更具可操作性,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为民行动直抵人心,把理论讲出“温情味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群众心坎里,聚人气、“暖民心”。

来源:江华融媒体中心

作者:雷志刚 杨霞

编辑:刘翥

本文链接:http://www.jhxww.cn/content/646746/65/123462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江华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