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委副书记龙赋云(右一)在井头湾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

县委副书记龙赋云(右三)在井头湾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
江华新闻网讯(通讯员 梁天胜 赵龙明 吴立坤)初冬时节,走进瑶都水乡——江华县大石桥乡井头湾村,这里窗明几净,村道干净整洁,游客在自由在古老的江南水乡民居前拍照留影。这里充满着生机和希望。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独领“瑶族风”,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11月1日,县委副书记龙赋云到该村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
“感谢龙书记给我找了一份村里环卫工人的工作!”井头湾村贫困户蒋胜兰握住县委副书记龙赋云的手说道。这是龙赋云一行深入到贫困户家中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
他指出,今年要完成整村脱贫摘帽任务,这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硬仗。必须在思想认识上要真到位,切实站在讲政治、讲大局、惠民生的高度,坚持问题导向,咬定目标,完善措施,务实重干,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辜负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期望。
井头湾村,位于江华县大石桥乡西部方向,与广西新华乡一衣带水。这里青山环抱,井水泉涌,奔流成溪,溪流弯弯绕村穿行而流。这里青砖灰瓦,错落有致,院内石墩、石柱、龙凤花鸟,门台楼阁,古树矗立,一应俱全。这里民风民俗纯情淳朴,风景秀美宜人,是一个既有瑶族文化特色又有江南水乡特点得十分难得的古老村落。这里以蒋氏为主姓,是全省有名的贫困村,目前保存较为完好。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408户,1834人。全村共有贫困户185户,贫困人口762人。经过扶贫攻坚已脱贫173户,737人。2014年脱贫8户40人,2015年脱贫133户570人,2016年脱贫32户127人。目前尚有贫困人口12户25人,贫困发生率1.36%。2017年拟脱贫4户6人,剩下8户19人未脱贫。
全村有水田848.2亩,旱地面积734.74亩,党员43人。主要产业以水稻、玉米、烤烟等传统产业,村集体经济来源单一,每年只有18000元的山塘承包金,村级费用开支靠上级转移支付款来维持。
2015年县民宗文体旅游局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赵龙明带队进驻该村进行“精准扶贫”,工作队根据该村的特点决定主要以发展旅游业来进行“精准扶贫”。2015年以来,井头湾村以保护与修缮古民居为核心,传承瑶族文化,努力把井头湾村打造成“中国瑶族织锦第一村”。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近2000万元,做好了古民居修缮一、二期工程,游步道一期工程,旅游村道,祖训广场及休闲广场、停车场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村绿化美化、主干道拓宽硬化11公里,外立面改造等。投入30万元修筑拦河坝水利工程一处,投入80余万元对四张塘与井头湾连接2.3公里村道进行路面硬化。四张塘自然村人畜饮水工程进入测绘设计阶段。投入近20万元新增村级礼堂舞台灯光音响设施设备。
今年为44户持证残疾户发放产业扶持金4.4万元。贫困户、贫困妇女小额贷款294户。通过“新农合 +大病保险+特惠保 +民政救助”的模式,为185户贫困户筑起“四道防线”,切实减轻46户因病致贫的医疗费用负担。
10月31日,经村、支两委和群众代表大会决定,引进广西“甲天下”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拟投入5000万元在井头湾村租荒山荒地2000亩,开发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目前已进入租地、规划、设计阶段。预计村民每年增收租金70万元,务工收入按每个工70元计算,需要用工近200个贫困户,每个贫困户每年可增收1.6万元。
龙赋云鼓励合作社负责人要扩大种植规模,积极探索“产业+旅游+扶贫”模式,带动更多乡亲脱贫致富。他指出,稳步推进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选准致富项目,选好脱贫路子,发挥好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群众可持续致富的动力。
龙赋云强调,脱贫攻坚工作,一要分类施策。对已经脱贫的要持续巩固提升,对今年脱贫的增收帮扶措施要落实到位;对要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对因缺技术致贫的要着力提升劳动技能,对因缺资金致贫的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对因病、因残、因灾等致贫的要着力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二要明确重点。要立足本地资源,把旅游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旅游;要着力抓好转移就业,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培训的针对性和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要做好兜底保障,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要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对地方、花得干净、花出效益。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梁天胜 赵龙明 吴立坤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