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华故里换新颜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唐世日 编辑:redcloud 2014-04-30 12:13:50
江华融媒
—分享—

     四月的江华瑶乡,山青水碧,生机盎然。从207国道进,约5分钟车程就到了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同志故里,只见村部傍的绿树荫荫的健身广场上几位老人和小孩子正在转动健身转盘、荡着秋千。行走在环村公路上,笔者感受到一个充满生机的现代气息的瑶乡别墅村展现在眼前。 两年前,一桩大好事砸向了以“脏、乱、穷”字出了名的鹧鸪塘村———市委常委、副市长蒋善生带领市住建局、人防办、移民局、县扶贫办、县委党校、县教育局、县国土局、中国诚通集团等单位驻该村进行“四深入两结对”建整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2年过去了,如今800多瑶胞已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修通幸福道

    要想富,先修路。鹧鸪塘人都非常清楚,田间小道已经成了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机开不进,肩挑背扛让他们受够了穷、受尽了苦。工作组、乡党委政府、驻村干部都看到了实质所在。投入80多万元硬化的从新建村部大楼起,宽5米、长2公里的水泥环村公路和2000多米连通各家各户的巷道将整个村子连成一体;投入100多万建成了5条宽3.5米,总长3000米的砂石路面为主的机耕道(两侧并配排水沟),犹如一条条巨龙横跨在田野中,为实现全村500亩耕地机械化作业打下坚实基础;还投入51万元建成主灌溉水渠2000米,基本实现全村400多亩耕地的现代灌溉,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时代。
    如今走在道道相通,路路互连的村道上,犹如走进了走进人间天堂,感受到了幸福的歌声传遍全村……
    
建成致富园

    路通过了,自然会带动产业的发展。目前,以种、养为主的产业结构已经初步形成。在村的西北部发展种植烤烟400亩,实现“烟-稻-菜”农田轮作模式,可以实现纯收入60余万元。同时利用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以国道这轴,种植纽荷尔脐橙约500亩,今年有的已经小挂果。还建有由承包户投入为主的养殖基地一个,可实现年出栏2000头猪的养猪场,散养优质土鸡2万羽。
    彭志冬就是“致富园”的佼佼者,他建成了5个草莓大棚,采用立体种植,年收入20多万元,今年年初就开回一辆小车。
    李家跃的家位于老村部傍,3层楼的别墅配套建有厨房,安装了太阳能。坐在他家宽大、舒适的客厅里,李家跃的父亲向笔者介绍,鹧鸪塘村原是一个贫困村,800多村民都为瑶族,住房多为低矮的木楼和土砖房,脏乱情况严重,居住条件很差。2012年,鹧鸪塘村被县里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村和新农村建设村,村支两委一班人抓住机遇,在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明确了脱贫致富的目标计划,村里已有种植、养殖专业户20多户。
    驻村干部李江云算了一笔账:仅这两项,这两年每年可增加产值近2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人可达到6000元的水平。
    
开发“红色”区

    看到《江华瑶族自治县鹧鸪塘江华故居景观规划总平面图》,笔者才注意到,红色旅游区域、休闲娱乐文化生活区域、新农村示范住宅区这三大块凸显出了鹧鸪塘村的魅力。
    以“江华同志故里”为主线红色路线雏形已形成,完善红色旅游区域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融入了江华同志在井冈山、浙江及最高院三个时期的事迹元素的红色旅游区域。村里大胆做出规划175.5亩,建起了村委综合楼、村民活动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并搞好绿化亮化工程。在新农村示范住宅区,笔看到村民住房整齐划一,犹如走进了一座小城,无不让人舒心悦目。
    “扶贫工作组进村2年,使鹧鸪塘村提前了过上幸福生活。”鹧鸪塘村的村民,如今都喜欢这样感慨评价。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唐世日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江华新闻网首页